转载书评:《大败局2》
日期:2017-06-08 00:00:00 浏览量:961
操作>>
健力宝、科龙电器、顺驰房地产、华晨、铁本、德隆、三九药业、托普软件……一个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品牌,今天,健力宝、顺驰、铁本、德隆在市场上已难觅踪迹,科龙、华晨在勉力支撑,风光不再,《大败局2》这本书,就是试图寻找上述企业由盛转衰的根源,通过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名企的失败案例,让后来人警醒。
作者以一篇《关于“中国式失败”的思考》为序作为开篇, “中国式失败”的前提是存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纵观上述企业的失败,或败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资金市场的德隆、房地产业的顺驰、钢铁行业的铁本,它们都因为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失误,在大跃进式的扩张中因资金链断裂而马失前蹄;或败于地方利益的竞争格局,如华晨、健力宝、科龙,它们则是企业创办者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居于下风而黯然出局。中国企业由小做大,离不开政治资源的支持,要维持企业经营之树常青,却又必须具备纯熟、高超的政商博弈技巧,正如冯仑所认为的:“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
在中国现有政治经济条件下,政商之间还存在太多的潜规则,要做到完全避免中国式失败,并无可能,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如何有技巧地游刃于越来越错综复杂的政商博弈之中,将成为考验中国企业家的最大挑战。
商业世界里没有如果。每个企业的失败案例,读来都让人嘘吁不已:如果当年的三水市政府在企业改制的时候把健力宝出售给创办者李经纬而不是张海,如果顾雏军买进科龙后再不从事其他收购而是专心经营,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郎顾之争”,如果顺驰的孙宏斌在天津城里稳当地产大王后再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打稳扎而不是不顾实际地全国冒进地跑马圈地,如果戴国芳在长江边建大钢厂的时候不是盲目一再扩大产能规划,如果宋如华专心就经营一个西部软件园,如果唐万新就只专注于他的“三驾马车”,如果辽宁省政府支持华晨在宁波建罗孚项目,那么,也许所有的败局都不会发生。但是,这种假设又是不成立的,企业家追求成功的欲望、地方主官追求政绩和地方财政税收的利益,必然会使企业家与地方政府在博弈中产生相关的矛盾,蜜月时期,政商共谋发展,铁本的案例,就有地方政府为企业出谋策划共同规避相关政策风险的做法,但当矛盾发生且较难调和而使企业遭受处罚时,其中的种种当时暂时忽略的问题,就容易转化成企业失败的因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大败局2》这本书成书于2007年4月,从那时起一直到2008年第三季度,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断地提高利息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地紧缩银根,造成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没办法从银行获取赖以支持企业运转的资金,倒闭无数,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的经济政策来了一个180°的转弯,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玩命般地往外释放信贷资金,现在企业贷款相对容易,企业家如果没有前瞻性,没有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蕴藏的风险,在容易获取资金时冒进,可以想象,当下一轮宏观经济调整,银根收紧时,必有相当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我们所处的时代,尤其是政商之间潜规则太多,在很多人眼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利益。在中国,有一定成就的企业家,日常生活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来处理与政府、官员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中国式失败”仍将宿命般的降临。
|